2011年,中國化妝品市場銷售額已突破2000億元大關,市場規(guī)模躋身全球第三,每年保持15%的銷售額增速。港資化妝品連鎖店莎莎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是亞洲區(qū)內具領導地位的化妝品零售集團,也是香港最大的化妝品代理商之一。在亞洲超過160間零售店及專柜,銷售超過400個品牌產品。雖進駐中國內地市場較早至目前仍處于虧損狀態(tài)。廣東商學院流通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先慶認為,成熟市場環(huán)境成長起來的莎莎,到了內地難免出現(xiàn)不適應,而選址困境也造成了雪上加霜。本文見2012年04月02日中國廣播網,原標題為:莎莎內地無法繼續(xù)低價模式 鋪規(guī)模陷入困局進退兩難。 中廣網北京4月2日消息 據(jù)經濟之聲《天下公司》報道,第15屆中國美妝產業(yè)創(chuàng)富論壇公布數(shù)據(jù)顯示,2011年,中國化妝品市場銷售額已突破2000億元大關,市場規(guī)模躋身全球第三,每年保持15%的銷售額增速。不過面對這塊大蛋糕,港資化妝品連鎖店,似乎對內地市場保持著審慎的態(tài)度。 這種審慎尤其表現(xiàn)在對國內化妝品市場的布局特點上,目前港資的兩大品牌莎莎與卓悅雖已登陸內地市場,不過兩者目前擁有的門店并不多。以莎莎為例,目前其在華東區(qū)15家店,華北區(qū)22家店,而華南區(qū)僅有3家。 莎莎品牌在化妝品零售市場聲名顯赫,莎莎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是亞洲區(qū)內具領導地位的化妝品零售集團,也是香港最大的化妝品代理商之一。在亞洲超過160間零售店及專柜,銷售超過400個品牌產品。莎莎品牌久負盛名,其一站式化妝品專門店的概念,為顧客提供多元化的優(yōu)質產品。 不過,進駐中國內地市場較早的莎莎國際目前仍處于虧損狀態(tài)。莎莎在2011年半年報披露,在中國內地,其營業(yè)額增長80.8%至1.85億港元,但虧損額卻達1970萬港元,莎莎國際坦言,表現(xiàn)不及預期。 事實上,對于港資化妝品連鎖巨頭們而言,相比于消費者的傾向,它們在中國內地市場有著太多的不適應,出現(xiàn)水土不服的情況。廣東商學院流通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先慶認為,成熟市場環(huán)境成長起來的莎莎,到了內地難免出現(xiàn)不適應,而選址困境也造成了雪上加霜。 王先慶:具體的原因我想主要有四條,第一點就是中國整個的化妝品市場高端的消費品市場還處于發(fā)展階段,他們是在東南亞在香港是一個成熟市場條件下經營的,在成熟市場情況下經營的這些模式,他們的這種做法還不適應,第二個莎莎店目前在國內的選址尤其在廣東不上不下,不是在主力消費者聚集的區(qū),集中的場地和得到的區(qū)域在太高端的地方又租金太貴而現(xiàn)在選的地方又不是消費群居的地方,所以面臨很尷尬的選址困境。 在香港,莎莎吸引客源的"第一招牌"無疑是低價,這也是莎莎與化妝品專柜競爭的絕招。但由于中國內地對進口化妝品征收多種稅項,以高檔護膚類化妝品為例,其消費稅達30%,還有6.5%-10%的關稅,以及17%的增值稅。價格優(yōu)勢與香港本地的店面比起來已經消失殆盡。 與此同時,在衛(wèi)生檢疫標準上,進口化妝品必須在國內進行一年的衛(wèi)生檢疫,同時,由于衛(wèi)生部頒發(fā)的衛(wèi)生檢疫號、中文標簽是唯一的,且僅屬于申請者所有,因此在此前已經進入中國內地的一線化妝品已經成為唯一擁有者,莎莎只能通過合作進行銷售,最終導致貨源、價格制定上的被動。 在這樣的背景下,大多數(shù)一線化妝品牌并不愿意與莎莎合作。莎莎和卓悅都面臨著未能引入化妝品大牌的困境,而這種狀況莎莎更為明顯。莎莎在內地銷售的品牌里,基本沒有國際一線的化妝品牌,目前以美寶蓮、歐萊雅、Za、露華濃等品牌為主。而卓悅提供的知名化妝品牌則更為有限,以歐萊雅、露得清、玉蘭油、旁氏等價格不高的大眾品牌為主。 在缺乏價格優(yōu)勢下,規(guī);療o疑是這些化妝品連鎖店的必由之路。不過,這些化妝品連鎖店目前在內地仍未有一個能在規(guī)模上形成優(yōu)勢。分店越多虧損越大,規(guī);∏〕闪松碾p刃劍。 王先慶:第三個方面中國人口這么多,市場潛力巨大,它會使國際的化妝品品牌都會另外從戰(zhàn)略上考慮,于是他就不一定跟他合作,從需求的角度講國內的高端消費者如果想買迪奧、或者雅士蘭黛,有很多它已經從香港或者從美國這些地方買了,或者說在國內的專賣店買。到二線這些購物場所去買的可能性就不大,第四個方面不同的大城市,兩三個店三四店還不構成影響力,處于看上去很美,實際上很難見效。 王先慶對莎莎的發(fā)展轉型提出三點建議:一是要轉換適合大陸發(fā)展階段的模式;第二,店面選址進行調整;第三,在服務方式和品牌效應上,另想良方,培育自己的品牌或者與新品牌合作。 王先慶:第一在經營理念上和經營模式上要有所調整,不能再以過去在香港經營重新學習,通過大陸的化妝品市場經營戰(zhàn)略模式。第二個在經營選址上應該多調整,中高端白領女性可能在豪華的商業(yè)街也可能在高端的大學樓盤社區(qū)里。第三個就是在服務方式和品牌效益上可能再另外想辦法,因為過去依賴那些品牌現(xiàn)在不一定跟他合作了,自己打造自己的品牌,要么就重新找一個新的品牌合作。 化妝品行業(yè)人士、神秘卡米拉品牌公關楊紅艷認為,莎莎在價格不占優(yōu)勢的情況下,可以走高端奢侈品銷售路線同時加強服務。 楊紅艷:現(xiàn)在像電子商務還有團購真的是非常的火爆,而且他們的價格比這些店面來的要便宜的多很多,而像這些連鎖店他們相對來說有一點上下都不著邊。莎莎也有一些比較貴的瑞士的產品,但價格或者是供銷方面也都是非常高端,但是我覺得可能對于一些喜歡這種高端或者是奢侈對一些人來說,他們講究的買到的是服務,而不是我去店面買東西,所以我個人的感受就是說如果經營高端或者是奢侈這一方面,在服務上應該有一些加強。 港資化妝品連鎖店進軍大陸遇水土不服 2012-04-02 21:07 來源:中國廣播網 中廣網北京4月2日消息(記者丁華艷)據(jù)經濟之聲報道,香港知名化妝品連鎖店進軍大陸市場,卻遇水土不服,2011年半年報顯示,其營業(yè)額增長80.8%至1.85億港元,但虧損額卻達1970萬港元。莎莎在國內的擴張,面對網購擠壓和知名品牌不合作的困境,化妝品零售連鎖店,該如何突圍? 提起香港的莎莎店,曾經逛過香港莎莎店的熊小姐說,莎莎店一般是赴港買化妝品人士的首選。 熊小姐:最主要是它的價格要低個20%左右,而且一到節(jié)假日,特別是圣誕節(jié),打的折扣更多。店面小小的,不是很大,購物環(huán)境還是不錯的。中高檔的牌子都有,他不是走的奢侈品的路線, 一般的白領都支付得起。 但是進入大陸發(fā)展的莎莎店,卻表現(xiàn)出太多的不適應。在香港,吸引客源的“第一招牌”無疑是低價,但由于中國內地對進口化妝品征收多種稅項,以高檔護膚類化妝品為例,消費稅達到30%,還有6.5%-10%的關稅,以及17%的增值稅;瘖y品行業(yè)人士、神秘卡米拉品牌公關楊紅艷分析說,不止稅的問題,現(xiàn)在所有的化妝品連鎖店都在電子商務面前都已經失去了優(yōu)勢。 楊小姐:如果要是從電子商務、團購、或者其他渠道,價格首先是非常有優(yōu)勢。而像這些連鎖店,相對來說有點上下都不著邊。 廣東商學院流通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先慶分析,像莎莎這樣的化妝品連鎖店,在香港這些成熟市場下好發(fā)展,但在處于化妝品發(fā)育階段的大陸市場,卻容易水土不服。 王先慶:中國人口這么多,國際的化妝品品牌,都會另外從戰(zhàn)略上考慮,于是就不一定跟它合作;不同的大城市,兩三個店、三四個店,它還不構成一個影響力。 王先慶建議: 王先慶:在服務方式,或者品牌效應上,他們應該另想辦法。要么自己打造自己的品牌,要么找個新的合作伙伴。 化妝品行業(yè)人士、神秘卡米拉品牌公關楊紅艷則認為,莎莎現(xiàn)在也有一些比較貴的產品,比如來自瑞士的產品,在價格或者功效方面都比較高端。莎莎在價格不占優(yōu)勢的情況下,可以走高端奢侈品銷售路線,加強服務。 楊小姐:但是我覺得對于一些喜歡高端或者奢侈消費的人來說,他們講究的更是買服務,而不是去店面買東西。所以,如果是經營走高端或者奢侈路線,在服務上,應該有一些加強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