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“618”“雙11”,對中國零售業(yè)都是全新的挑戰(zhàn)和機遇。
以今年“618”來看,直播無疑是最具看頭的部分。各大平臺上充斥著明星帶貨、CEO帶貨、店鋪帶貨、紅人帶貨……有人說,直播電商背后是流量焦慮,是對傳統(tǒng)電商模式下流量紅利消失殆盡的一種反應,也有人說,直播電商是云擺攤……但從本質而言皆是“換湯不換藥”,依然是賣家為消費者提供海量商品的打折、滿減和補貼等優(yōu)惠,而消費者真正需要什么,并沒納入考慮范圍內。
直播電商只是銷售方式進行了改變嗎?如果是,李佳琦的助理選品團隊的離開,就無法給如此大流量的主播帶來巨大的沖擊,已經(jīng)掌握流量入口的他為何會被行業(yè)屢屢質疑是否掉隊了?
或許從蘑菇街“618”的近期的品牌死磕團活動邏輯,我們可以找到一些答案。5月25日,蘑菇街發(fā)起了“你說品牌我來砍價”活動,由消費者投票pick最想購買的產(chǎn)品,商品確定后,再由主播去和商家砍價,確保給到消費者的都是極具性價比的商品。
看似簡單的活動背后,引發(fā)的是人們對消費邏輯的思考。主播到底是消費者代言人還是商家代言人?「子彈財經(jīng)」認為,電商主播的出現(xiàn),其實是消費主權的轉移,主播是消費者利益的代言人,而一旦抓不住消費者的核心訴求,成為商家端的流量入口,無論是多大量級的主播,也一定會開始迷失。
回頭看看,李佳琦助理團隊的離開,意味著“粉絲口味”的經(jīng)驗缺位,雖然流量還在,似乎下單的熱情正逐步褪去,長久以來的信任消耗,反過來也會造成長期的流量流失。
從導購起家,經(jīng)歷交易平臺、社區(qū)電商,并首創(chuàng)直播電商的蘑菇街似乎很清楚這一點,基于平臺及主播濃郁的意見領袖氣質,正為直播電商孕育出一種新可能,主播不再是受品牌委托向消費者兜售商品,而是基于主播對粉絲需求的了解,反向按需定制、推動品牌給到消費者更適合的商品、更優(yōu)的價格。
這讓行業(yè)不得不重新審視零售行業(yè)三要素“人、貨、場”間的關系。
1
消費意見領袖,主導的需求思維
零售業(yè)做的就是買和賣匹配的生意,一方有供給,一方有需求。歷史上,常常是有組織、大規(guī)模的供給方占據(jù)優(yōu)勢,無組織、零散、弱小的需求方只有被動選擇的份兒。如今,需求思維正取代供給思維。
招商證券前不久發(fā)布的研究報告指出,拼多多是典型的需求思維。其以農產(chǎn)品、百貨品類為切入口,靠需求思維在被很多人認為格局已定的電商市場殺出重圍。無獨有偶,蘑菇街長期以來形成優(yōu)勢的服裝、時尚等品類,采取了和拼多多相似的需求思維,正改變直播電商的商業(yè)邏輯。
目前,直播電商大致分兩類,一是靠近貨,比如傳統(tǒng)電商平臺,直播帶貨更多是原有品牌商擴大銷售的新渠道;一是靠近人,比如蘑菇街,主播本身帶有專業(yè)屬性,是消費意見領袖的角色。
因此,長期以來,蘑菇街的直播電商均是圍繞主播即消費意見領袖來深挖,它的商業(yè)邏輯變成:洞察消費者需求-意見領袖型主播選貨-高性價比產(chǎn)品-直播帶貨回饋粉絲-增強消費者粘性。
底層邏輯的差異,帶來蘑菇街與其他直播電商不同的運營表現(xiàn)。
供給思維的直播電商,更多是貨找人,主播更多是為商家賣貨。而需求思維的蘑菇街,更多是人找貨。
2
從消費者立場出發(fā),改變人與貨的關系
無疑,通過意見領袖型主導的需求思維是蘑菇街直播帶貨的核心。這些消費意見領袖從導購、社區(qū)時代就在蘑菇街,擅長美妝、選品及搭配,并對服裝、時尚供應鏈有一定了解,最主要的是他們了解粉絲的需求。
粉絲的支持是主播們堅持下去的源動力,并且與粉絲的良性互動更是主播們走得更長遠的保障。因此,他們天然就與消費者站在一起,嚴格做好品控,是消費者的代言人。
在主播成為消費者代言人的背后,實質是主播為消費者承擔了更多的消費決策職能,主播既是粉絲的消費意見領袖,又是“買手”“砍價師”“大客服”。這些附加效應為粉絲爭取了更高議價權。
這體現(xiàn)出了蘑菇街購物體驗的特殊性。
在以往的“618”“雙11”,大多數(shù)電商平臺會推出一系列紅包、補貼、搶券及免息等活動,加上令人眼花繚亂的規(guī)則,消費者紛紛吐槽:想要的商品要經(jīng)過大量篩選和價格計算,不想要的又被強制安利。
對比而言,蘑菇街的意見領袖型主播們因與粉絲長期的良性互動,非常了解粉絲對商品的需求,不論品牌、品質還是價格等。也因此,在蘑菇街平臺,粉絲不必被動接受大量無效營銷轟炸,而是通過喜愛主播的推薦,實現(xiàn)與心儀商品間的最短決策鏈路。
粉絲對主播的這種長期信任關系,反過來提升了主播的使命感,在與品牌商的溝通中也會從粉絲的真實需求出發(fā),從而為消費者挑選更適合的商品。為粉絲爭取更好的商品,變成了一種主動行為,性價比越好,粉絲越高興,主播影響力就越大,帶貨、銷量便成了順其自然的事。
蘑菇街的頭部主播在看到貨品和貨值(價格)的時候,便能估算出粉絲是不是會買單,大概有多少粉絲會買單,而且這種誤差率通常在10%以內。
而這與傳統(tǒng)直播帶貨中,品牌通過入駐某個平臺的直播間,給到一定的折扣或補貼的方式,是兩種截然相反的成交鏈路。即現(xiàn)有的直播帶貨依然是貨找人,意見領袖帶貨是從消費者需求出發(fā)去找最合適、價最優(yōu)的貨品。
在當前零售業(yè)態(tài)中,好貨并不缺,缺的是“人”。
正是看清了這一點,蘑菇街一直以來立足于消費者需求,改動人與商品鏈接關系轉變,讓人與商品之間建立起一種更精準、更高效的連接。
3
引領消費者主權時代
《第三次零售革命》認為,自上世紀中葉以來,零售業(yè)發(fā)生了兩次革命:第一次零售革命是沃爾瑪發(fā)動的連鎖商店革命;第二次零售革命是亞馬遜發(fā)動的電商革命。如今正在上演的是,由每個消費者發(fā)起的第三次零售業(yè)革命,將推動零售業(yè)進入消費者主權時代。
書中提出的SoLoMoMe消費群(Social社交、Local本地、Mobile移動、Me個性化)概念,恰恰能解釋蘑菇街此舉的用意——對消費者主權的倡導和推動。
當前,社會物質得到極大豐富,但商品豐富并不代表消費者有主權。各家電商平臺看似品類豐富,實質消費者選擇十分有限——平臺、商家想賣的商品才是你的選擇項。
在此背景下,蘑菇街倡導的消費意見領袖模式,則具有影響行業(yè)的現(xiàn)實意義。
過去幾年,站在消費者視角一直是蘑菇街的主訴求。
蘑菇街一直在聚焦主播、達人、明星以及博主等群體,他們替消費者、粉絲選擇,幫助消費者、粉絲找到物美價廉的商品。這種導向,正是倡導尊重消費者主權的結果。
消費者主權時代孕育著第三次零售革命的巨大紅利,能讓消費者、商家及平臺多方受益。
從消費者角度看,首先,意見領袖主播要對粉絲負責,通過品牌、品質的把關,過濾掉無用推薦,進而降低消費者決策成本;其次,主播代表著一群粉絲的需求,在與商家談判時有更高的議價能力,能確保價格優(yōu)勢;再次,相比其他電商平臺直播的高坑位費+高傭金,蘑菇街僅收取10%傭金,用戶也不用擔心被平臺“宰一刀”。
從商家角度來看,主播意味著更低的試錯成本,更高的經(jīng)營效率。因為蘑菇街的主播知道粉絲的需求,不會盲目挑選商品,只要被選中,便不會出現(xiàn)帶不動貨的情況。
以服裝品類為例,商家需要打板、生產(chǎn)和售賣,一旦貨不對人,便會造成庫存積壓及因此而來的資金流轉等問題。而蘑菇街的主播只需要看板便知道商品是不是適合粉絲,是不是好賣,商家只要小批量生產(chǎn)樣衣,經(jīng)過主播確認并試播后,商家再開始生產(chǎn)。此舉也將助力品牌向柔性供應鏈方向進化,進而解決長期困擾服裝生產(chǎn)廠商的商品積壓等行業(yè)難題。
最后從平臺的角度來看,在人、貨、場的零售三要素中,人是根本性因素,人的變化決定了商品和場景的變化。
當90后、95后逐漸成為消費的主要群體,零售業(yè)的心態(tài)也將順勢而變。因為他們不從眾,注重個性化,將是這個消費時代的主題。若平臺仍以“這是我為你準備的商品”,而非“這是你需要的商品,我?guī)湍阏业搅恕,恐怕要錯失零售行業(yè)競爭的資格。
反之,誰能為消費者主權創(chuàng)造條件,誰就抓住了新零售的精髓,率先享受第三次零售革命的紅利。
4
結語
直播電商有多火,已無需多言。但要注意的是,如果僅是“新瓶裝舊酒”,這就只是給商家新開了一個賣貨的窗口,那么它就不具備長期價值。
而蘑菇街關于消費者意見領袖的實踐,讓人們看到了直播電商的發(fā)展方向:一個由直播電商帶動的消費者主權時代已然到來。
|